民盟河北省委:
贵单位提出的“加快大运河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”的提案收悉,现答复如下:
河北段大运河上连京津,下接鲁豫,由北运河、南运河、卫运河、卫河及永济渠遗址组成,总长530余公里,整体保存完好,遗址类型齐全,人工弯道密集,原生态景观风貌样态真实,是中国大运河独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。省委、省政府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度重视,《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》和《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》已经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,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核后将印发实施。结合所提建议,下步将统筹推动以下方面工作:
一是切实搞好顶层设计。省直有关部门将抓紧研究编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、河道水系治理管护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、交通体系建设、土地利用等6个专项实施规划,沿线各市和雄安新区制定出台本地区实施方案,构建形成完善的“1+6+6”的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体系。
二是建立省内统筹联动机制。强化政府统筹管理,协调相关部门职责分工,系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、河道水系治理、生态环境修复、文化旅游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,增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整体性。加强省级层面协调指导,市县落实各项任务,形成上下联动共建机制。推动各行业管理系统、平台等逐步实现互联互通,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,形成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强大合力。
三是实施河道整治提升工程。切实保障大运河防洪安全,北运河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,对堤防进行加高培厚,对木厂闸、土门楼泄洪闸进行除险加固,对京津界至牛牧屯引河口进行河道清淤。南运河按照设计行洪流量150立方米/秒,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输水规模,实施堤防加固、险工治理、拦河和穿堤建筑物除险加固、堤顶道路硬化等工程建设。积极配合水利部做好卫河、卫运河防洪排涝及生态绿化工程。结合《雄安新区防洪规划》,启动赵王新河、大清河险工治理、堤防加固、生态绿化等综合整治工程。
四是打造城乡人文风貌。坚持文化引领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,优化乡土文化传承脉络和乡愁记忆空间载体,延续因运河而生的城乡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。做好大运河沿线城镇风貌规划,通过点、线、面的分级控制引导,留住城乡特有的地域环境、文化特色、建筑风格等“基因”。梳理延续沧州老城的城垣街巷等格局,整治提升大清真寺、正泰茶庄等重要节点及周边环境,注重整体建筑风貌、高度、色彩的控制与引导。保持郑口镇、建国镇、故城镇、油坊镇、金滩镇等传统街巷宜人尺度,加强建筑风貌的重点提升与统一管控,体现河北传统民居风貌特点。开展核心区范围内历史村镇普查,根据村镇历史沿革、价值特色、格局风貌、保存现状等情况,梳理与大运河紧密依存的历史村镇名录,建立保护档案,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,保护延续传统格局,维护历史传统风貌。编制金滩镇、胜芳镇等大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,严禁在保护范围内出现危害历史文化遗产风貌的建设项目,修整、改造或拆除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等设施,制定适应历史地段空间特征的市政、消防、环卫等设施的技术规范,科学合理确定修缮内容和规模。
五是创建宣传交流平台。构建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宣传平台,开展统一的文化展示和宣传推广工作。紧密结合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,推动建立常态化大运河国际合作项目平台,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组织机构支持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。在大运河沿线地区建立统一的社会组织交流合作平台,发挥社会组织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。
六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。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,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、休闲街区、特色村镇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、文化创新创业基地。利用两岸历史遗留的老作坊、旧厂房等工业设施,开展工业遗址遗存旅游。结合沿岸绿色生态廊道,开发徒步、健走、马拉松、骑行、自驾车等体育运动休闲产品。依托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村和美丽乡村建设,打造一批运河旅游风情小镇和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区、田园综合体、休闲农庄和精品民宿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。
2019年4月10日